人才资讯

聚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改革汇聚民族复兴巨大动力

来源:中国人才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15日

金秋九月,收获时节。

近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在京召开。围绕着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来自全国各地各部门的人才工作者齐聚一堂,总结交流经验,分析形势任务,研究思路举措……

这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建设生动实践的一次深刻总结,更是立足当下,对未来人才事业发展的一个谋划。

总书记的殷殷之望

民族复兴事业的要求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渴求人才。”

“要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落到实处,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以非凡的眼界、超人的魄力,推进人才事业蓬勃发展,反复强调要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

“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

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构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战略中精彩的“人才篇”,为新时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图为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马歇尔,担任上海东方医院名誉院长。

秉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2016年2月,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加强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顶层设计;5月,中央召开学习贯彻《意见》座谈会,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识和力量。

5年来,各地各部门累计出台人才政策670多项,涉及人才培养支持、评价使用、流动激励以及海外引才等各个环节,覆盖各领域各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出台后,中央和国家部委围绕《意见》出台30多项改革政策,制定104个配套文件,30个省区市印发实施意见和分工方案。

着力构建中国特色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各地各部门坚持从广大人才最期盼的领域改起,积极主动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比政策、抓落实、拼服务,形成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良好态势。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人才对经济社会引领作用更为凸显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是人才工作的使命和价值所在。

5年来,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负使命,始终立足民族复兴伟业,与科技、教育及其他领域改革协同发力,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同步谋划、同步推进——

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部牵头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中科院出台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人才高地建设意见。北京、上海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与战略定位相结合,打造国际一流人才高地。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国资委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加快人才培养。京津冀三地联合编制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研制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人才举措。人才智力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也让精准脱贫之路走得更为稳健。

紧密对接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工程,超前谋划前沿和战略高科技领域人才布局——

设立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以“一事一议、按需支持”方式,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基础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世界级科学家和大师级人才。中科院正负电子对撞机、大口径射电望远镜、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等一大批科学装置,成为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的高地。四川绵阳市联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院等,开放1000余台大型科学仪器,建成集政策研究、人才培育和军民融合企业孵化于一体的综合创新平台,推动核心关键技术不断实现新突破。

支撑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

江苏同步制定产业规划与人才规划,同步绘制产业地图与人才地图,同步投入产业资金与人才资金,同步培育特色小镇与特色人才,打造一批“产业+人才”特色小镇;浙江依托特色小镇建设,形成大数据、基金、机器人等产业人才集群,设立省股权交易中心“国际人才板”,为海外人才提供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而“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项目,形成一个产业”的生动实践更是四处涌现。

放权松绑

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决策,让人人尽展其才

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是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调动用人主体内生动力、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的关键所在。

5年来,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始终坚持“放权松绑”这个核心,出台了一批关键性重大政策,勇破体制顽疾,一个由用人主体积极参与、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强国格局正逐渐形成……

勇于自我自新,人才管理部门“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

中央编办开展编制备案制管理改革试点,推动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人社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对论文要求、外语和计算机考试不搞“一刀切”,连续七批减少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共434项。财政部牵头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下放预算调剂权限、提高间接费用比重、加大人才绩效激励力度。科技部、教育部等在25家院所、19个高校启动试点,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中央有关部门联合推进“三评”改革,精简评审项目29%,减少评审环节,规范优化评审机制。多个部门推动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赋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受益管理自主权,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机制。

突出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各地纷纷突出市场导向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强调市场风险、市场认定、市场评价人才,将人才薪酬、缴纳个税、获得风投金额、创造经济效益等,作为评价评定人才的重要依据。如上海明确,获得风投达到一定金额的创业人才,可直接申办上海户口。安徽强化市场激励,实行股权期权激励、人力资本作价入股等10项政策,148家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达6亿元。

凝聚社会力量,引导各类用人主体、社会力量有序参与人才工作——

深圳、北京中关村委托各类专业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逐渐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等职能。杭州试点改革由政府组织评审改为行业孵化器专业认定人才工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纷纷成为引才用才主体,在海外建立办学机构、研发机构,开展以人才为核心的海外并购,吸引使用当地优秀人才。

各地各部门的“放权松绑”,让用人主体成为人才舞台上的主角,让人才创新创业更为迅速便捷,才富变为财富的通道更为通畅。“改革解开了体制的疙瘩,也解开了我们心中的疑惑”。中科院遥感所顾兴发说出了广大人才的共同心声。

人才政策开放度不断提升

人才制度国际竞争力优势不断增强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5年来,立足我国正处于引进海外人才战略机遇期的正确研判,抢抓机遇,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不断扩大人才对外开放。

人才政策更加积极、更加开放——

公安部等部门调整永久居留申请条件,简化手续、落实资格待遇,在上海、广东、北京、福建等地实施出入境政策试点,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之路更通畅、更便利。人社部和国家外专局,将“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和“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两证合一,并逐步与外交、公安、海关、税务、教育等部门互通互认,提升了外国专家人才来华工作服务管理水平。

柔性引才理念更深入人心——

深圳建立7个海外创新人才、4个高层次人才联络处,支持人才离岸创新创业,打造引才“飞地”,近5年柔性引才用才超过1000人次。河南、广西、贵州、江西等地中西部地区,建立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基地,创新事业单位特设岗位管理制度,采取顾问指导、短期兼职、技术联姻、服务外包、退休返聘、人才租赁等多种形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吸引本省人才回乡创业。

人才服务更为优质高效——

浙江“店小二”式服务提升精准化水平,普遍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广人才服务专员模式,让高层次人才有更多精力干事创业;武汉实行“三个一”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让人才办事“最多跑一次”;建立一卡通服务机制。

……

一个国家,变革图强,方可不断前行。

一项事业,勇于自新,才能赢得先机。

蓬勃开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践,形成强大人才集聚力——

5年来,国家“千人计划”引进700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国家“千人计划”等带领下,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其中,70%均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回国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正在形成。“到中国去”“回祖国去”成为海外人才新追求!

蓬勃开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践,释放了广大人才的创新活力——

全球首颗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墨子号”遨游太空,大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落成启用,“蛟龙号”深潜器探秘大洋,国产航母劈波斩浪,“复兴号”高铁风驰电掣。亿万名人才在各行各业各展其长,成为筑梦中国的生力军。

改革推动人才事业发展,改革形成强大人才集聚力,汇聚起民族复兴永不可遏的巨大动力。(记者 蔡秀萍

上一篇:人工智能人才缺口有多大   下一篇:人才,迎来最好的时代